1、是同一种。黄芪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古代写作黄耆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释其名曰:“耆,长也。黄耆色黄,为补药之长,故名。”它来源于豆科植物黄芪的干燥根。黄芪性味甘、微温,归脾、肺经,为补气药材。
1、黄芪,又称北芪或北蓍,亦作黄耆或黄蓍,常用中药之一,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。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、山西、黑龙江等地。春秋两季采挖,除去须根及根头,晒干,切片,生用或蜜炙用。
2、黄芪是一种中草药。黄芪又被称作棉芪,是一种中草药。广泛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地区。黄芪的主要成分有三萜皂苷、黄酮、多糖、氨基酸等。其中,三萜皂苷、黄酮、黄芪多糖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。
3、huáng qí 黄芪,中药材名。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。春、秋季采挖,除去泥土、须根及根头,晒至六七成干,理直扎捆后晒干。功能主治为:补气固表,托毒排脓,利尿,生肌。
4、黄芪是豆科黄耆属植物。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厘米。主根肥厚,木质,常分枝,灰白色。茎直立,上部多分枝,有细棱,被白色柔毛。羽状复叶有13-27片小叶,长5-10厘米。
5、黄芪 [ huáng qí ]huáng:声母h,介母u,后鼻韵母ang,读第二声。qí :声母q,韵母i,读第二声。基本释义:多年生草本植物。茎横卧在地面上,开淡黄色蝶形花。
6、黄芪,又名黄耆,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。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、膜荚黄芪的根,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,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、保肝、利尿、抗衰老、抗应激、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。
没有区别,北芪,即黄芪,又名黄耆、膜荚黄耆、一人挺、木黄芪,因盛产于我国北方,故名北芪,是常用中药之一,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。北芪多生长在山区、半山区的干旱向阳坡地上, 或向阳林缘树丛间。
北芪是黄芪的旧称,二者没有区别。北芪和黄芪简介:北芪,即黄芪,又名膜荚黄芪,因盛产于我国北方,故名北芪。北芪主产于吉林省长白山,山西省浑源县北岳恒山以及内蒙古等省区。
产地不同:北芪主要指北方出产的黄芪。比如黑龙江、内蒙古、山西产的黄芪就是北芪。黄芪的产地多指其生长在南方。一般医生在开药方时,都会用北芪的名称,以区别于其他产地的黄芪。
1、黄芪的读法是huáng qí(声母:h,q;韵母:uang,i;声调:阳平,阳平)。黄芪是豆科黄耆属植物。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厘米。主根肥厚,木质,常分枝,灰白色。茎直立,上部多分枝,有细棱,被白色柔毛。
2、黄芪读作[huáng qí]。因为黄芪有较为显著的补气效果,女性用黄芪泡水喝能使气血旺盛,一定程度上能使女性的脸色红润。
3、黄芪具有补气固表,利尿托毒,排脓,敛疮生肌的功效。用于气虚乏力,食少便溏,中气下陷,久泻脱肛,便血崩漏,表虚自汗,痈疽难溃,久溃不敛,血虚萎黄,内热消渴。《本经》记载:“主痈疽,久败疮,排脓止痛。
4、功效与作用:味甘性微温。归肺、脾、肝、肾经。补齐固表,托疮生肌。主治体虚自汗,久泻,脱肛,子宫脱垂,慢性肾炎,体虚浮肿,慢性溃疡,疮口久不愈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