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黄芪能助气,蜜炙黄芪益气补中之力更强,故气滞不畅,湿浊中阻者不适宜。如脾虚运化不强,又复加饮食不节,以致食积不化,气滞胃腹胀满,大便不爽,以及外感湿邪,恶心呕逆,不饥不食,舌苔厚腻等症者属忌用之列。
1、黄芪,又称北芪或北蓍,亦作黄耆或黄蓍,常用中药之一,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。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、山西、黑龙江等地。春秋两季采挖,除去须根及根头,晒干,切片,生用或蜜炙用。
2、黄芪的词语解释是:多年生草本植物,羽状复叶,小叶长圆形,有毛茸,开淡黄色小花。根可入药。黄芪的词语解释是:多年生草本植物,羽状复叶,小叶长圆形,有毛茸,开淡黄色小花。根可入药。拼音是:huángqí。词性是:名词。
3、黄芪是一种中药名,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,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中药。春、秋季采挖,除去泥土、须根及根头,晒至六七成干,理直扎捆后晒干即可。
4、huáng qí 黄芪,中药材名。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。春、秋季采挖,除去泥土、须根及根头,晒至六七成干,理直扎捆后晒干。功能主治为:补气固表,托毒排脓,利尿,生肌。
5、黄芪是豆科黄耆属植物。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厘米。主根肥厚,木质,常分枝,灰白色。茎直立,上部多分枝,有细棱,被白色柔毛。羽状复叶有13-27片小叶,长5-10厘米。
1、黄芪的读音是:huángqí。黄芪的拼音是:huángqí。结构是:黄(上中下结构)芪(上下结构)。词性是:名词。注音是:ㄏㄨㄤ_ㄑ一_。
2、黄芪的读法是huáng qí(声母:h,q;韵母:uang,i;声调:阳平,阳平)。黄芪是豆科黄耆属植物。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厘米。主根肥厚,木质,常分枝,灰白色。茎直立,上部多分枝,有细棱,被白色柔毛。
3、黄芪读音是:huáng qí。黄芪发音是huáng qí,声母h、q,韵母是uang、i,声调是阳平、阳平。
1、黄芪的读法是huáng qí(声母:h,q;韵母:uang,i;声调:阳平,阳平)。黄芪是豆科黄耆属植物。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厘米。主根肥厚,木质,常分枝,灰白色。茎直立,上部多分枝,有细棱,被白色柔毛。
2、黄芪读作[huáng qí]。因为黄芪有较为显著的补气效果,女性用黄芪泡水喝能使气血旺盛,一定程度上能使女性的脸色红润。
3、黄芪具有补气固表,利尿托毒,排脓,敛疮生肌的功效。用于气虚乏力,食少便溏,中气下陷,久泻脱肛,便血崩漏,表虚自汗,痈疽难溃,久溃不敛,血虚萎黄,内热消渴。《本经》记载:“主痈疽,久败疮,排脓止痛。